2008年2月1日星期五

更好的沟通,谈基金文件改良(Better Disclosure by Fund Documents)

以我个人阅读基金文件的经验,虽然美国基金公司的公开文件,已经比那些在台湾发售的国际基金详实许多,但仍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关于经理人方面。一个基金经理人,他手里创造出怎样的成绩,是许多投资人关注的重点。其实,还有两个重要的面向。

第一点,就是这个经理人的薪水是怎样支付的。基金公司用多长的时间衡量他的表现?表现要多好,才有红利。假如基金公司用像一年这种短期,进行评量。那么,在这种制度下,在短期内要有最佳表现的要求下,最可能出现的投资模式,就是冲进杀出,勇猛好赌的经理人。只不过,他是拿你的钱在赌。

这种事,是发生过的。90年代末期,美国好几支成长型基金的经理人就是这样在玩。(现在还是有)

这种奖励制度对基金投资模式的实际影响,很可能超过在公开说明书中写下的,”本基金投资于股利稳定的公司”,或是”本基金投资于具有成长潜能的公司”,这类句子。

基金公司为什么会用短时间内的表现衡量经理人?因为投资人喜欢短期内赚大钱的感觉。专业金融机构,放弃教导投资大众短期进出的愚蠢和长期投资的智慧,反而随波逐流,以短期标准要求经理人,制造出符合众人心态的基金,实在是一种专业的堕落。

或许,有人以为短期进出就是投资的真义,那你也应该了解基金经理人是怎样拿到他的薪水的。毕竟,经理人不过是一大群投资人的代表,代他们操作、投资。投资人要找和自己理念类似的人一起投资。你相信长期投资的价值,你的基金经理人就应该被放在五年以上的长时间进行要求和评估。你相信单年最佳表现,你的经理人就应该每年力求最好。

不然你以为买了支基金五年不卖叫长期投资,其实基金周转率每年300%,平均每支股票持有四个月就会被卖掉。这叫长期投资?

基金经理人是投资人的代理人。投资人要知道这个代理人能否称职,他的奖惩制度是一个重点。可是,现在这些基金文件中,几乎都没有明确说明经理人的薪水如何支付的。都是些概括性的说法。譬如说以几年的基金报酬来看,以什么指数做基准。

投资人至少知道长短期的分别,但不知道表现多好算是优秀,可以领红利。投资人也不知道,是否有个公平的对待,表现差时,经理人也要扣薪水。这些数据,其实都应该要在公开文件中,让人明确的知道。

关于经理人的第二点,就是他个人投资他自己管理的基金的金额。在台湾发售的这些境外基金,我从来不知道那些欧美经理人投资多少钱在这些基金里。除了富坦拿来台湾卖的美国注册基金,这个资料,你查不到,也找不到。(我个人猜测,以这些境外基金的品质,这些欧美经理人很可能一块钱都不会投到里面,他们有太多好得多的选择。)

美国的基金公司则被SEC要求公布经理人对自己基金的投资额度。至少比没有报告还好,但其实还是无法令人满意。为什么?因为是用级距的方式报告。

基金经理人对自己负责基金的投资额度报告,共分成七个级距。分别是零元、一元到一万、一万到五万、五万到十万、十万到五十万、五十万到一百万、和超过一百万(美金)。这种级距方式有几个缺点。

一是,级距太宽了。经理人可以只投资100块,他也落在一到一万的级距里。或是只投资五万零一块,就落在五到十万的级距中。超过一百万?101万和500万可是不小的差距。五十到一百万之间?51和90万还是很大的差距。这个级距太宽,让人觉得很模糊。

再来是,投资人根本搞不清经理人的动向。譬如去年,经理人的投资金额是在十到五十万这一级,今年升到五十万到一百万这级。你说经理人是在加码、持平、还是出清自己的基金呢?答案是,皆有可能。

他有可能加码,所以他在基金里的钱变多了。他也可能根本没动,原本价值45万的股份,因为基金升值,突破50万的关卡。他也可能在卖自己的基金,但因为基金实在涨太多了,他剩下的股份还是超过50万。所以,虽然有级距报告,但投资人还是只能猜。你以为经理人投资变多,其实他已经嗅到不对劲,自己先下船了。

改良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报告实际投资金额。不过,这个政策,很可能会受到基金公司方面的强大阻力。

还有些关于基金基本运作原则的讯息其实应更加明确的说明。其中之一,就是基金的货币避险策略。

很多人搞不清楚计价币别这件事情,也就无从知道货币避险策略的重要性。计价币别和基金投资的资产的关系,取决于基金的货币避险策略。知道这点的投资人,一定会在公开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找寻关于货币避险策略的叙述。但这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

要在国内贩售的这些海外基金本来就不容易看的公开说明说中找到关于货币避险策略的描述,你会有大海捞针的感觉。即使就是美国注册的基金,也说的不够详细。往往就是一句,本基金经理人可以从事货币避险。

什么叫”可以”?那他是一直避险,偶尔避险,还是通常不会避险。基金的年度报酬中,有多少比例需归功于货币策略?或因货币而造成多少损失?想知道这些答案的投资人,面对的往往是不可能的任务。基金公司把这些东西说清楚,不是难事。为何不做呢?

基金运作方面的另一个重点是税务效率(Tax efficiency)。这点相当重要,因为投资人最后拿到手的利润,一定是扣除投资成本和政府课税后的收益。指数收益是没人拿得到的报酬。这个部落格中已经有许多文章描述费用的可怕之处,课税与之相较,面目之丑陋绝对不徨多让。

譬如,身为一个台湾人,你去买美国注册的基金。你明知道基金配息中的股息和利息收益成份会被课30%的税,却还去买高股息基金,那你最好有很好的理由可以支持这个行动。

很多投资人根本没有基金的税务效率概念。基金公司也推卸责任。最常见的说词是这样的,”因为投资人面临不同的课税状况,所以本基金绩效皆为税前收益,而一般基金之比较基准也都是税前报酬。”请问投资人,你拿到的是税前收益吗?

不是。所以基金的操作模式会招致多重的税务负担就是个必需知道重点。你买美国注册的股票型基金,假如它注重资本增值,那在税务方面还算OK,假如它着重股息收益,那你最好多想一下。课税之后,你的利基还在吗?千万不要看到基金过去的表现,就以为那是你全部可以拿到手的报酬。

也因为基金都拿税前收益进行比较,所以产生了许多不知道什么叫课税的基金经理人。他们想创造高税前报酬,但高税前报酬不等于高税后报酬。假如报酬有很大的成份是需要课税的,那税后报酬会是很大的折扣。

美国发行的基金,有些名称中有Tax-managed字样的,代表基金运作会特别注意税务,仅量减少投资人被课税的机会。但其它基金对税务有多重视,投资人只能自行从公开说明书中搜集数据、猜测判断了。

这点其实也应该讲明。基金经理人对于实现资本利得,配发股息方面,到底采取怎样的态度,或许可以进行分级,然后公开报告。让投资人明确知道基金可能招致的税务负担。

税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譬如,你买美国发行投资于欧洲国家的基金,欧洲国家怎样对美国这个基金法人课税,不同国家是不是有不同的政策?将如何影响你的基金收益?又譬如你买卢森堡发行的新兴市场基金,这些新兴国家如何对卢森堡基金法人课税?这些问题,你不去处理、不去了解,不代表它不存在。但是,那个投资人有能力自行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基金公司,每年收投资人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在年度报告中,详实的解释给投资人听呢?或是,想知道的投资人太少呢?

阅读基金公开说明书(Prospectus)和年度报告(Annual report)通常不会是个愉快的经验。不轻松,要动脑,愈读可能问题愈多。但,这不就是做功课的感觉吗?试图找寻答案的过程中,你将获得更多。

回到首页:请按这里

初来乍到:请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关文章:
附加讯息揭露(Statement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基金绩效检视(Benchmarking Your Funds)

海外券商投资股票型基金考虑课税后之成本分析(Withheld Tax Considered as Fund Expenses)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