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基金是长期投资工具。但今非昔比。
以美国为例,在1960年代,股票型基金每年资产被赎回的比例是8%,90年代增为30%。在60年代,14%的股票型基金会失败,表现太差最后被清算或合并,90年代,有55%的股票型基金消失了。60年代,基金资产周转率平均是17%,到了90年代,平均是90%。现在,一个基金经理人的平均任期是5到6年。新的经理人上任时,又常对旧的投资组合进行彻底的改造。
基金创立后倒掉、经理人就任后离职、股票购入后卖出、投资人买进后赎回。在这些来来去去的事件中,投资策略无法延续、基金成本提升,这些事件只有一个受害者,就是投资人。基金公司和经理人赚到了它的费用,券商赚到它的交易手续费,老实说,他们一点也不在意。
为什么基金会变成这样? 投资人和基金业都有责任。
基金的本意是要作为一个长期投资工具。但金融市场很有趣的一点,就是凡是有需要,对应的商品便会被创造出来。投资人有投机的需要,因应投机需求的基金便因蕴而生。原本的长期投资工具,是要让投资人买入并持有(Buy to hold),现在,很多基金是买来卖的(Buy to sell)。
这些Buy to sell的基金,很容易辨识。它们常投资在单一产业,甚至是产业中的分支,或是投资在股市总市值很小的单一国家。它们提供投资人对某特定产业和单一地区投资的机会。这些基金的波动和风险远大于全球股市。这些基金猛烈的升降走势里,藏有太多投资人想要赚个几%就走,低买高卖的期望。这种基金是买来卖的,投机气息浓重。所以,看到赚个几%就走,赔个几%就卖,这种原本用在期货选择权的”投资纪律”,广泛的应用在基金上,也是意料中的事。
平均一个月赚0.8到1%是令太多人难以忍受的缓慢。一个月5%、10%才是爽快的大赚一笔。投资人想这么赚,基金公司就会帮你找出波动大的产业或地区,推出基金让你投资。或者是顺应市场的热潮,推出”当红炸子鸡”基金。90年代末期的科技产业基金、两年前的日本基金、去年的黄金基金,都是当时的大红牌,但投资人在这些基金的经验常是绿色数字。两个原因,一是这些基金推出时,它的市场已经热一阵子了,投入这些基金是典型的追高。二是就算基金成立投资人买入后,市场的动能仍维持了一阵子,贪念往往让投资人待在市场里,直到崩跌的那一刻,才忍痛杀出。
投资人乐此不疲,基金公司也吸引了资产赚到了费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于是基金市场兴兴向荣,热闹滚滚。
即使你没有听说过”Buy to hold”和”Buy to sell”,在投资讨论区里,早可以见到这种差别。归纳众多的讨论后,投资朋友会注意到,有某些基金是大家公认可以长期投资的,这些基金都是立足广泛,历史长久。而有些基金,是公认要”适时进出”的。问题是,少有人,或说是几乎没有人,可以持续的”适时进出”。
欲速则不达,投资人最能体会这句话的涵意。你可以从前人中的经验中学到,或是用自己的钱体会。买基金是为了投资、投机、还是名叫投资的赌博,全在一心之间。
回到首页:请按这里
初来乍到:请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关文章:
博格先生与ETF的恩怨情仇(Mr. Bogle and ETF)
股票与果树
说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大头症候群
2008年2月1日星期五
买基金的目的
Labels: 基金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