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市场报酬那么难打败,那么投资人何不加入呢?如何获得接近市场报酬的回报? 对投资人来说,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指数型基金。
说到指数型基金,不能不提到John Bogle。博格先生。
博格先生是Vanguard基金集团的创办人。他在1975年Vanguard草创初期,读到了一些金融学界的文章。譬如Samuelson博士,于1974年在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投资组合管理期刊)里发表的一篇”Challenge to Judgment”一文。文中提到,观察历年来的结果发现,优异经理人的成绩无法持续。而1975年,Charles D Ellis在”The Loser’s Game”一文提到,85 %的退休基金,表现落在大盘之后。
伯格先生以手边的资料将1945到1975年间的美国基金表现,和S&P500指数做比较。他发现这30年间,美国基金平均的年化报酬率是8.7%,而S&P500指数的年化报酬是10.1%。他思考之后发现,这10.1-8.7=1.4%的差异,主要来自基金的成本,包括经理费,和买进卖出的成本。在想通了这点之后,伯格先生在1975年九月拿着这两篇学术文章和自己的计算,请求Vanguard董事会,同意成立指数型基金。虽然存疑,但董事会通过了。
这支基金,是全球金融界第一支可供一般投资人投资的指数型基金。它名如其份的叫做First Index Investment Trust,追踪S&P 500指数。在当时,这支基金的推出受到金融界的嘲讽。有人说它是”Bogle’s folly”。有人说这种基金,根本不是美国人做事的方法,unamerican!可以参看下图,一个当时嘲笑指数基金的海报。
当时的富达投信董事长Ed Johnson先生评论道 “I can’t believe that the great mass of investors are going to be satisfied with just receiving average returns. The name of the game is to be the best.” 意思就是,投资人怎么可能只满足于市场平均报酬,追求最好才是投资的真谛。
基金本身的募集也举步维艰。毕竟这是一个崭新的,投资人所不熟悉的投资概念。基金在1976年首度公开发售时,只募到1100万美金。六年之后,资产成长到1亿美金。在成立十年之后,才成长到5亿美金的资产规模。
去年,2006年,这支基金满30岁了。一支30年前,以当时的理论和当时再往前推30年的资料为论点,组建起来的基金,这几年来的实际表现如何呢?我们可以看到下表。
指数型基金的表现 到2006年六月30日止 年化报酬率
取材自Vanguard Website “Indexing turns 30 and the revolution continues”一文
我们可以看到,实际数字证明指数投资,的确可行,而且表现的确超越主动操作基金的平均。
当初的First Index Investment Trust,现在称作Vanguard 500 Index Fund,也不再是当年没人爱的小孩了。在2006年12月31估算的基金资产达到1192亿美金。是全球最大基金。
虽然董事长当初不甚同意指数投资概念,富达在1988年加入指数型基金的行列,推出自己的指数型基金Spartan US Equity Index Fund。目前旗下有好几支指数基金。
指数投资概念不再是陌生的新概念。估计全美国的基金资产中,有12%,超过一兆美金,是投资在各种追踪国内外的指数型基金之中。
当初看到博格推岀指数基金,当时的富达董事长Ed Johnson说道”The name of the game is to be the best.”这实在太贴切了,太真实的道出投资人的期望了。在运动竞技、在工作、在考试,谁不是追求最好,那次不是Tiger Woods、联考榜首吸引了所有的报导焦点。
说到赚钱,谁不想当Best? 谁不想买到表现最好的基金,涨最多的股票,置身于最会飙的市场。况且,当best,可就是赚最多钱。钱,有人嫌多的吗?
一个让投资这么有趣的一点,就是它是一个很特别的世界。在这特别的世界里,想追求最好的想法,真的像在其它领域一样可行吗?
普鲁士名将,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说过”The greatest enemy of a good plan is the dream of a perfect plan.”追求完美的想法,是一个好计划的最大敌人。
假如你要投资基金,最完美的方法,就是投资未来会涨最多的基金。这是未来的事,所以投资人需要做些预测。要预测当然要有数据,所以我们看基金的过去表现、α、β、Sharpe ratio值、星星的数目和其它投资人的评语。
不过,请认清,这些都是既成事实,不是未来会发生的事。有人跟你保证过,过去表现好的,未来表现会继续好吗? 或者,你有没有想过,有没有证据显示过去表现好的基金,未来表现会继续那么好的机会是多少? 太多投资人在没思考过这些预测的合理性之前,就开始预测,开始作所谓投资的功课。(包括以前的绿角在内)
看些证据。下方的图表是一个对美国股票基金1983到2003这20年间表现的研究结果。每支基金的表现以四等份分级,看它是落在表现最好的前1/4,中上的1/4,中下的1/4还是最差的1/4。这20年的期间,分成前后两个十年,这十年期间,前五年的表现后后五年的表现做比较,20年期间,前十年的表现后后十年的表现做比较。这三个比较的平均,就得到了这张图表。
我们可以看第一列,那是在第一段期间,表现落在前1/4(1Q)的基金。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段期间,这些优等生,以25%、27%、25%、23%的比例,分散在表现最好(1Q)、中上(2Q)、中下(3Q)、和最差(4Q)的的四个类别。在第一段期间表现中上,中下,最差的基金,在下一段期间,也几乎都很平均的散布在各表现类别中。这是一种几乎和”随机”相符的表现。也就是不管你挑的是第一段期间表现最好,中上、中下还是最差的基金,它们成为下一段期间表现最好基金的机会,都是20几%(21-29%)。这张图表说明了,用基金过去表现来预测未来,不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运用一点Common sense,拿出你的常识。假如,星级评等对基金未来的表现的确有那么一些预测价值,为什么它会是一个公开免费的信息。假如这个评级真的有统计上有意义的能力,可预测基金未来的表现,那可以想见,这份信息将不是你我这些一般的投资人所能窥见,它将卖给出价最高的投资人。评等只是一个对过去表现的评分。基金不是学生,它不像过去考高分的学生,以后有较高的可能会继续考高分。基金比较像骰子,下一次丢出来是大是小,看运气。
所以,投资人在做什么事。他们很用功的搜集关于基金过去的资料,彻底了解之后,嘘了口长气,说道,就是它了,它看起来未来表现会最好。他以为他在预测,其实他是在猜。
所以,为什么基金公司都会说,过去表现不保证未来绩效?其实,这还是给了投资人想象的空间。让人比较有真切体认的说法是,过去表现和未来绩效无法证明有关。但假如基金公司这么说的话,他们又如何能拿出他们表现最好的基金出来大作广告,吸引新的资金流入呢?
金融界会希望投资人都知道其实过去无法预测未来,还是希望投资人认真的作些比较,选个过去表现好的基金来投资呢? 譬如,指数基金收0.25%的经理费,一般基金收1.25%,一样管理一亿的资产,经营指数型基金,只能带来25万的收入,主动经营基金可以有125万的收入。基金公司为什么要大力推广指数型基金,挡自己的财路呢? 何不就让投资人去相信直觉上比较容易相信的事呢? 为什么基金公司都拿出过去几年的正绩效来做广告,而很少看到有人敢拿出该市场的指数和基金一较高下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少有基金能赢过市场。投资人也常天真的满足于他的投资成果。譬如有一支欧洲基金,十年下来,年化报酬10.5%,投资人觉得相当满意。但其实欧洲市场指数,这十年的年化报酬是12%。有兴趣可以自己算算看,期初10000的投资,年化报酬10.5%和12%之后十年的差距。投资人满足于长年报酬10.5%的’好”基金,其实它是个连市场指数都无法打败的loser。(以上纯为假设性的例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投资人可以追求完美,最大的可能报酬,努力追寻可能表现最好的主动操作基金。或者选一个不会是最好但相当不错的计划,指数型基金。就算你不认识Johnson先生或克劳塞维茨,你也早就以行动在’’The name of the game is to be the best’’和”The greatest enemy of a good plan is the dream of a perfect plan.”这两句话间做了选择,在最好与很好间作出决定。多数人选择“最好”,因为这符合人性。
主动型基金经理人,也延续这“最好”的追求,努力想替基金资产争取更高的报酬。但,在有效率的市场中,这是无法持续做到的。尝试挑选“好”股票,认为自己经由努力可以打败市场的人,常认为自己属于投资人中的那一小群,那可以获得高回报的一群。
但当市场的多数投资人,都在挑股票、分析股票,你有什么理由可以相信,自己会是那高获利的一群。难道别的投资人的智商平均值跟气温一样吗? 还是他们不会用计算机、不会看财报、比你少了一个信息来源吗?尝试挑选股票的投资人,号称主动投资可以拉高报酬的基金公司,常拿出巴菲特,班杰明‧葛拉汉、和彼得林区等人,说道,你看,主动挑选股票的确可以为投资加分。但这些大师的某些谈话,其实很少被引用。
巴菲特曾经说过” Most investors, both 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will find that the best way to own common stocks is through an index fund that charges minimal fees. They are sure to beat the net results delivered by the great majority of investment professionals.” 巴菲特其实是指数投资的赞同者。他说,藉由费用低廉的指数型基金,将可以打败绝大多数专业投资人。
班杰明‧葛拉汉是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书的作者,人称价值投资之父。在1976年,接受Journal of Finance访问时,作了以下表示”I am no longer an advocate of elaborate techniques of security analysis in order to find superior value opportunities. This was a rewarding activity, say, 40 years ago, when [the bible of fundamental stock analysis, Graham and Dodd's Security Analysis] was first published; but the situation has changed. I doubt whether such extensive efforts will generate sufficiently superior selections to justify their cost.”
大师在晚年,已不再认同以分析方法找到具有投资价值股票的方法。他说,在40年前,证券分析是有意义的事情。但现在(1976年),他怀疑这个作法能否在扣除成本后,还能带来更高的报酬。为什么葛拉汉会有这样态度上的改变。因为时代变了。
在1930年代,关于当时龙头股的公开信息,比现在,一家小小的、每天成交量很小的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还要少。信息的流动和普及,让现在的投资人很难找到”新”的,其它投资人还不知道的信息,而让自己获得有利的地位。
台湾开市的时候,欧美基金公司的亚太团队也在注意市场上的消息和任何的风吹草动。美国开市的时候,也有台湾的投资人盯着美股的走势。你现在用来看这篇文章的计算机,它的运算能力比美国登月计划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还要强很多。就算是业余投资人,也可以设下一些条件,对几千支股票进行筛选。过去,股票大多被个体投资人直接持有,而现在,市场已是专业金融机构的战场。他们努力发掘任何可供利用的机会,造成一个愈来愈有效率的市场。不论是谁都很难在有效率的市场中,靠努力而获得决定性的好处。
当努力很难替报酬加分时,基金经理人的表现就要看运气。当有很多基金经理人时,其中一定会有某些人,运气特别好,达成超水准的表现。譬如说,有1000个人在丢铜板,总共丢十次,看他们丢出来的是人头还是数字。以二项分布(binomial distribution)估算,丢十次十次都是正面的机会是0.00098。也就是说,单凭运气,这1000人中,就可能有一个人连续丢出十次正面。你觉得,丢铜板连丢十次正面是值得庆贺的事吗?不是,这是机率就可以解释的事。假如丢铜版丢出正面,是一件用技巧可以达到的事。那么你将会看到,这1000人中,连续丢出十次正面的人,会很多,多到单纯用机率很难解释。
看完铜版,我们回头看经理人。假如经理人真的有技巧,我们将可以看到很多经理人,多到很难单纯用机率解释,有超越市场的表现。现在,我们看到的呢?有很多基金经理人可以像彼得林区一样有名,一样杰出吗? 基金界有很多持续打败市场的杰出人材吗?
假如你也找表现没那么好的基金经理人,甚至是表现差到基金被收掉的经理人,请他们写一下自传和投资策略。你会发现,他们其实也和彼得林区在做一样的事情,分析公司,努力扩大报酬等。
市场一定会持续的有”大师”出现,持续一段时间超越市场表现的大师,过去有,未来也一定还会有。假如都没有这样的人出现,才是真正奇怪的事。这是机率就可以解释的事。而他们的“杰出事绩”会被大幅报导,广为传颂。问题是,这些都是事后才知道。目前没有可依赖的方法,事先挑出这些”大师”,就像1000个丢铜板的人中,你不知道那个人会是连丢十次正面的人。
你认为,自己就会是那幸运的少数,那投资在大师身上的少数吗? 其实,你有一样的机会,挑到连丢十次反面的人。刚好投资在大师身上,实在是可遇不可求,于是我们听到彼得林区在1993年时说”Most investors would be better off in an index fund.”
当你看到,一个打败市场的人可以享有这样的尊崇和名誉,你应该知道这是一件很难办到,很不寻常的事。有医生因为成功完成盲肠切除手术而声名大噪吗? 不! 要把连体婴分开才会有名。打败市场,对基金经理人来说,就是医生面对连体婴般的难度。唯一的不同,是开刀需要技巧,但在效率市场,只要你运气够好,你也有机会打败市场。
指数型基金到底赢在那里? 它有两个理论基础。一个是效率市场理论(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写成EMH),另一个是费用理论(Cost Matters Hypothesis,简写成CMH,这应该是伯格先生发明的名词)。
仅管市场到底多有效率仍常是投资人争论的焦点,但不可否认的,在多数时候、在大多的市场,都是具有相当效率的。前面的文章也已经用很长的篇幅解释,为什么在效率市场中,主动经营的基金很难替报酬加分。这里我们把重点转向基金的费用。
基金的费用对基金的表现到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也早有研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以下的图表,是对美国国内股票型基金,从1993到2003这十年间的表现所作的研究。基金被依收费的多寡,分成四个等级。最右边的Quartile 1是收费最低的基金,最左边的Quartile 4是最收费最高的基金。我们可以看到收费从便宜到贵的基金的平均表现。
结果很明显。收费愈低的基金,整体平均表现愈好。收费低的基金,这十年下来,平均有10.7%的年报酬率,收费高的基金,只有7.7%,整整少了3%,几乎占了基金每年报酬的30%。这是很大的差距。投资一万元,十年之后,10.7%的报酬可以让你赚了17636元,7.7%的报酬你只能赚到10996元,是17636的62%,有38%的报酬,拱手让人。这个研究显示,基金的开销成本(Expense ratio)与基金报酬间呈相关系数-0.61的关系。请注意那个负号。
主动经营的基金已经很难替报酬加分了,在基金费用方面多付出成本,更是没有意义的举动。从来没有证据证指出,多付出一些酬劳给经理人,多给基金公司一些费用,他们就可以把报酬拉得更高。多付出的成本,只会拉低每年投资人的报酬率。
你假如以为,基金投资的成本开销,只有一开始的手续费,和每年的管理费,那么你只看到冰山一角。至少还有两”层”投资基金的成本。
第一个,就是购入证券的成本。买卖股票和债券要给券商手续费,基金买卖证券也是要手续费,这个费用将直接由基金资产支出,不是基金公司用他们收的经理费帮你付,周转率愈高的基金,这项支出出就愈多。
第二个,基金本身的市场影响(market impact)效应。比如说某支A基金看好甲公司,觉得它现在股价被低估,值得买进,所以要买入1000张甲公司的股票。A基金有可能1000张股票都以同样价格买入吗?不太可能。较常见的状况是,甲公司股价因为A基金这1000张的买单,股价攀升,A基金因为自己买进的动作,垫高了买进的成本。同样的状况会发生在卖出股票时,假设A基金觉得乙公司的股票获利够了,要卖出,总共有1000张要卖,结果常是愈卖股价愈低,侵蚀掉自己的获利。市场影响在基金这种资金庞大的法人身上就会看到,一般散户自己买卖股票不会有明显的市场影响。可是透过基金投资股票,投资人就会承受市场影响带来的成本。
在美国,一般股票型基金的开销比例(Expense ratio)平均在1%。基金买卖持有证券的成本每年约0.5-1.5%,视该基金的周转率高低而定,平均算1%。两者加计约等于是每年2%的开销。市场影响(Market impact)很难估算,暂且略过。
假如,你认为自己会是个在适当时间买进卖出,没有高于20%的利润你是看不上眼的投资人,那么这个每年2%的花费,你当然不会看在眼里。(之后会再写文章说明,适时进出市场,是几乎不可能持续办到的事。)
假如,你是个长期投资人,你会想持有基金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而且你知道,股票长期的报酬,只有10%左右,那么每年2%的收费,就是从你平均每年投资所得中,扣取20%。原本看起来的小数字,现在看起来像血盆大口的狮子了。假如你又想到,有时候一年通货膨胀就有2%,你投资的实际获利只有8%,基金公司居然要跟你收2%,你会不会开始怀疑这根本就是抢劫。
台湾的投资人面对怎样的海外基金? 首先,这些基金通常收取1.5%的经理费,更高的甚至有2%。 周转率不公开不然就是很难查到,让投资人摸不清它在这方面花掉多少费用。买入要手续费。就算打折到1.5%,你持有十年,也是相当于每年0.15%的成本。不像美国,早有免佣基金(No-load fund)的存在。免佣基金,你花1000美金下去买,每单位值20美金,你就是得到50单位,不用付出一毛手续费。台湾的银行还收基金投资人账户管理费,每年0.2%。在国外,谁在收这些费用?
台湾的基金投资环境,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投资人更要觉醒。要知道,你愿意把钱交给别人代管,由他来投资,让他收取费用,却不用保证会带来如何的收益。这已经是给基金公司很大的好处和收入。在银行投资基金,手续有那么难办吗?要收3%的手续费,还打折好像给投资人好处一样。在国外,很多销售端的成本是由基金公司支付的。每年0.2%的账户管理费? 他们帮投资人管了什么账户? 一个网络银行,每天下载前一天的净值,自动算出损益。这个服务,值得你每1000块的投资付出2块钱吗?
投资基金的成本,对未来绩效有预测价值。基金的过去绩效,对未来报酬没有预测价值。但是,在财经讨论区,你有看到谁在讨论基金的成本? 太多太多人以为,这个从净值里扣,就不用管它了。我说,政府真应该跟基金公司多学学。每个月直接从薪水里扣完所得税再发薪给纳税义务人,而且要多扣,然后把每年的缴税季节,改成退税日,把过去一年多扣的所得税退给纳税人。我想,会有很多人以为减税了吧!
看完基金的各种投入成本,我们回头看指数型基金为什么成本低廉。
当初创立第一支指数型基金的博格先生,在他原始的构想中,就已经体认到,低成本是指数型基金的重要立足点,于是在基金的收费和基金公司的结构方面,都以低成本为重要考量。
首先,指数型基金是一种免佣基金(No-load fund)。也就是说,你投入1000美金,基金每单位值20美金,你就会买到50单位,你不用再付任何手续费给销售端或是基金公司。现在,Vanguard公司的绝大多数指数型基金,都是免佣基金。只有新兴市场指数基金(Emerging Market Stock Index),收0.5%的purchase fee。不过这笔钱,不是流入基金公司的口袋,是归给基金资产,作为买入新兴市场证券的成本,所以严格算起来,不算是种load,不是佣金。
指数基金的经理费用方面,必需也应该低廉。因为,指数型基金的资产要摆那里,是指数决定。投资人不用付费买经理人的判断和研究,经理人只要作好跟好指数这项工作,所以基金公司当然不会收太多钱。1976年,第一支指数基金成立时,它的开销比例(expense ratio)是0.43%,三十年来,基金资产成长,经济规模效益显现,到2006年,Vanguard的500 Index Fund的开销比例更已经降到0.18%。假如你去看富达的美国指数型基金,费用更是低到只有0.1%,为业界最低,直接挑战Vanguard公司。比较同时期同类型基金1.4到1.5%的开销比例,指数型基金的成本优势是显而易见。
再来是两个隐而不见的成本。基金因周转率产生的成本支出和买卖股票产生的市场影响(market impact),在指数型基金也将会被压到最低,因为它很少大量买卖股票。
指数型基金只有在少数几个状况下,需要完全卖掉手中某家公司的持股,或是重新建立起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持有部位。一是指数的改变。假如基金更换追踪的指数,而新指数和旧指数的成份股不同,那么基金必需卖掉只存在旧指数中的公司股票,买进新指数中的公司股票。另外的情况,就是公司被指数除名了。小公司长大变大公司,便离开了小型公司指数。大公司萎缩变小公司,便离开了大公司指数。公司也可能会被并购,所以基金公司必需卖掉被指数除名的公司股票,买进新进成员的股票。以上这些状况都是很少发生的事,所以,指数型基金的周转率为股票型基金最低者。以Vanguard 500 Index Fund为例,它从2001年来六年的周转率分别为3%、6%、1%、3%、6%和5.2%。周转率5%的另一层意思是,这支基金平均持有某支股票的时间是20年。
假如你相信,在股市杀进杀出不见得会赚比较多钱,你买股票型基金是为了长期投资。买个也会长期投资的基金,才符合你的需求。而不是你厌倦了股市的短线进出后,买基金,结果是换另一个人帮你短线进出。
近年来,基金经理人的近视愈来愈严重。时常以短期报酬为首要考量,时常想要买进卖出,打败其它人,占其它人便宜,追求短期内好看的成绩。运气好的,达到他的目的,运气平平或不好的,只好落在市场指数之后,另外还付出了交易成本。以美国主动操作的国内股票型基金为例,平均年周转率已经接近85%,依周转率的高低,每年会造成占总资产0.5到2%的交易成本。而这些钱,都会被那些想说反正会赚钱,这1% 到2%才不看在眼里的投资人所忽略。但假如你是个想得很远的投资人,知道年平均报酬7%和年平均报酬8%,在20年后的差异,你会知到这1%是”Small things mean a lot”的典型范例。
或许有人会说,理论理论,指数型基金就是理论,为什么要讲那么多理论? 因为,这种投资方式有违直觉。所以要说明指数型基金的优点,一定要讲道理,秀事证。不然谁会相信这种”有违常理”的投资方式呢?
其实,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即使经理人都不用研究市场,只要呆呆的持有指数内的股份,长期下来,居然可以打败大多数整天研究市场的经理人,这是白吃的午餐吗? 不是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吗?
指数型基金不是白吃的午餐,是其它投资人帮你付的钱。因为有其它投资人付钱给基金公司研究市场,因为有其它投资人自行分析证券,因为他们的付出,让市场有了效率,指数型基金才更容易存活。所以,指数型基金的推崇者虽然时常指出主动操作型基金的弱点、自行进出市场的缺点,但市场没有主动的参与者,是不可能具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假如有天,市场上多数的投资人都相信指数型基金的好处,大家都买指数型基金,不研究市场了,那么我会选择转换跑道。这时候主动研究,找寻市场上的机会,可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要多少比率的投资人投入指数型基金,才会让市场开始失去效率,没有人知道? 或许是99%,也可能是99.999%。不论是那个,我们离这个数字还非常遥远。
就以指数型基金的发源地美国为例。在指数型基金推出三十年后,有多少比例的美国投资人资产是放在指数型基金中呢? 根据2005年的资料,当年指数型股票基金共管理5100亿美金的资产,占美国全部股票基金资产的10%。而最大的200个退休基金(Pension funds)中,其持有股票资产以指数化方式投资的比率为42%,9600亿美金。
这个资料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即使在指数基金成立30年后,在美国每十块钱投入股票型基金中,才有一块钱是放在指数型基金中。第二,由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操作的大型退休基金,有42%的股票资产是放在指数里面。
也就是说,对大多数投资人来说,主动操作型基金仍是首选。为什么? 假如指数型基金有决定性的优点,为什么它的”市占率”那么低。伯格先生对这点有很深的体认。他说,问题就出在,指数型基金把大部份的市场回报给了投资人,只有很少量的钱来作行销推广。
现在的基金业,已经不是Investment business,而是Marketing business。你以为基金公司的首要任务是替基金投资人创造报酬吗? Nonono。基金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自己的报酬,所以行销、推销、顺应市场潮流、创造投资人需求,以吸引资金流入,扩大管理资产规模,这才是很多基金公司念兹在兹的事。而这一切都要靠”钱”,来自投资人的钱,来推动。
所以主动操作型基金在收了较高的管理费之后,基金公司就更有本钱来推动行销策略,让投资人举目所见,耳中所闻,皆是些热门的基金绩效、前景看好的基金募集等等讯息。到底是谁在倡导主动操作型基金,其实就是这些基金公司。仔细想想,指数型基金背后还有理论基础和实际绩效,主动型基金呢? 其实它们只有口号和可能第一的美梦罢了。
我说的这些难道金融业界人士不知道吗?他们当然知道。所以我们看到,交给资产管理机构的退休基金,有远比一般投资人高的比率,是采用指数化投资。因为,这些大型退休基金的表现会被严密监控着,连续几年输给大盘是不会被忍受的事情,原先的资产管理公司会被fire,退休基金会转交给新的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一个客户端决定的市场,和一般投资人买基金不同。你对基金绩效不满,你通常没办法fire经理人,你只能摸摸鼻子,赎回走人。所以这种退休基金,这种绝对要满足客户的基金,我们看到了更高比例的指数化资产,因为它们通常采用以指数资产为核心,其它资产为卫星的操作手法。假如,金融专业人士认真对待的资产是这样操作的,为什么一般投资人不这么做呢?
回到首页:请按这里
初来乍到:请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关文章:
超能力与选股技巧
不买指数型基金的原因(Index Funds, Why Not?)
投资人的游戏(The Game)
适时进出的行与不行
股票与果树
两个核心问题(Active vs Passive,Timing vs Allocation)
费用的危害(The Devastating Power of Fees and Commissions)
2008年1月30日星期三
最好与很好的抉择
Labels: 投资概念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